品易文章网品易文章网

开民宿遇到疫情,转型线上预订后客流不减

    那段日子,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像做梦一样。

    2020年春节前,我们刚把“拾光小筑”里里外外翻新了一遍——墙刷成了温暖的米黄色,院子里添了秋千,每间客房都配了香薰机。我和妻子算了笔账,照往年情况,这个旺季至少能带来二十万的收入。腊月二十八,我们还特意多招了两个帮工。

    谁想到,大年初二,第一个退订电话来了。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不到三天,整整两个月的预订全空了。看着突然冷清的院子,那台刚买的咖啡机还闪着待机的蓝光,我们相对无言。

    最难的时候,卡上只剩三万块,还要发工资、还贷款。妻子整夜睡不着,凌晨三点还坐在电脑前刷新新闻。有天深夜,她突然说:“要不...我们试试线上?”

    说实话,我当时心里是抗拒的。我们这种开在古镇边上的民宿,靠的就是客人来了就不想走的那份惬意。线上?隔着屏幕能感受到院子里桂花香吗?

    但现实摆在面前——要么转型,要么关门。

    第一步走得特别笨拙。我们用手机拍视频,手抖得不行,五分钟的视频,拍了三个小时。第一次直播,我紧张得把“欢迎大家”说成了“大家欢迎”,评论区都在笑。可就是这些不完美,反而让一些老客人觉得亲切。住过五次的王姐留言:“老板还是这么实在。”

    真正让我们打开局面的,是“云预订”套餐。这不是简单地把房间挂上网,而是把住宿体验拆解成一个个可以预定的模块——

    比如“春日限定”:客人预订的不是某个日期的房间,而是在明年樱花季优先选房的资格,我们先寄去当地特产的樱花饼和手绘地图,等疫情稳定再来住。没想到,一周就卖出了两百多份。

    最让我感动的是李阿姨,她买了十份“秋日套餐”,微信跟我说:“我和老姐妹们说好了,等能出门了,第一站就去你们那儿。”

    线上做久了,我们发现这和线下完全是两种节奏。线下是等客来,线上要主动邀。我们开始定期在群里分享古镇的日常——清晨石板路上的露水、巷口阿婆新做的青团、后山茶园抽出的新芽。这些碎片式的分享,让不能来的客人依然能感受到这里的生活气息。

    有个在广州的客人说,每天看我们发的小视频,成了他隔离期间最大的安慰。

    转折点出现在那年五月。我们尝试做“主题周”,第一周是“妈妈的味道”,请当地阿姨教大家做传统糕点,线上同步直播。没想到一下子火了,观看人数最多的一场有五千多人。很多人因为喜欢这个活动,顺带预订了未来的住宿。

    八月,我们推出了“民宿盲盒”——客人支付定金,我们根据他们的喜好安排未知日期的旅行。这个大胆的尝试,竟成了最受欢迎的产品。上海的陈先生留言:“现在最期待的就是拆盲盒的那天,像等一份礼物。”

    慢慢地,我们的线上预订量超过了疫情前。更意外的是,通过线上积累的客人,黏性特别高。他们来之前就已经对我们很熟悉,像是未见面的老朋友。

    现在回想,如果没有那次被迫的转型,我们可能还在守着方寸天地,等客上门。而疫情这把“逼”着我们走的火,反倒烧出了一条新路。

    上个月,当年第一个退订的客人回来了。他站在焕然一新的前台,笑着说:“这两年我一直关注着你们,看你们怎么一步步走过来。”那一刻,我和妻子眼眶都湿了。

    是啊,我们挺过来了。不仅挺过来,还找到了更广阔的天地。线上不是冷冰冰的屏幕,而是另一种形式的相遇。当现实的门关上时,我们打开了更多的窗。

    如今,“拾光小筑”的线上业务已经占了总收入的六成。但我们依然保留着那份初心——每个线上预订的客人,都会收到我们手写的欢迎卡;每个套餐里,都装着当地老乡家自制的特产。

    最近我们在开发VR看房,让客人能更直观地感受房间的每个角落。技术变了,方式变了,但那份想让每个客人感受到“家”的温暖,从未改变。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做民宿,卖的不是房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要这份向往在,无论通过什么方式,我们都能把温暖传递出去。

    窗外的桂花又开了,香了整个院子。我们准备好了新的“秋日套餐”,也准备好了迎接那些线上熟悉却未曾谋面的朋友。你看,希望总在下一个转角,只要你愿意迈出那一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品易文章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