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易文章网品易文章网

做知识产权律师想拓展业务,参加行业会议后客户增多

    那段时间,我正处在执业生涯的一个瓶颈期。说实在的,知识产权这行,竞争太激烈了。我所在的律所不算小,但也不是那种顶尖红圈所,每天埋头写案子、做检索,客户来源主要靠老客户介绍和所里分配,总感觉业务不温不火,像一潭微澜不惊的池水。我常常对着电脑发呆,心里琢磨:那些大律师们,到底是怎么打开局面的?难道就只能这样按部就班地熬下去吗?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知了一个在我们这个细分领域颇具影响力的行业会议要在上海举办。说实话,我以前对这种会议是有些偏见的,总觉得不过是“行业大佬”们聚在一起高谈阔论,形式大于内容。但那次,也许是出于一种“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也许是内心深处那点不甘平庸的念头作祟,我一反常态,不仅自费报了名,还认真准备起来。

    我不再把自己仅仅定位成一个去“听会”的律师。我反复研究会议议程,圈出了几个与我专业方向最契合、演讲嘉宾也最有分量的分论坛。然后我做了一件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我提前搜索了这些嘉宾的背景、他们所在的企业、他们近期关注的技术热点和法律问题。我甚至就他们可能涉及的议题,预先做了一些简单的法律研究和观点梳理,不是为了显摆,而是希望万一有机会交流,我能说出点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不是一句干巴巴的“久仰大名”。

    会议那天,我特意提早到了会场。没有像大多数人那样找个角落坐下刷手机,而是鼓起勇气,走向了茶歇区。那里已经三三两两地聚着一些人,相谈甚欢。我手里端着一杯咖啡,心里像揣了只兔子,深呼吸一下,走向了一位刚才在台上演讲、我提前做过功课的嘉宾——一家知名科技公司的研发副总裁。

    “王总,您好。刚才您关于人机交互前沿专利布局的演讲非常精彩,”我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自然,“您提到那个关于多模态感知的侵权风险点,我特别有共鸣,我们最近处理的一个案子,情况就有些类似……”

    我没有一上来就递名片、说我是律师,而是从他的演讲内容切入,提到了一个具体的、他显然很感兴趣的技术法律结合点。果然,他立刻转过头,很感兴趣地问:“哦?你们遇到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就这样,对话自然而然地开始了。我从具体案例,引申到目前司法实践中的一些新趋势,以及企业可以提前做哪些风险防范。我能感觉到,他看我的眼神从最初的客套,慢慢变成了认真的倾听和交流。茶歇结束,我们互换了名片,他主动说:“李律师,你提的这几个问题确实是我们现在比较关心的,回头我把我们法务同事的微信推给你,你们可以深入聊聊。”

    那一刻,我仿佛在黑暗的隧道里看到了一束光。原来,有效的交流不是生硬的推销,而是价值的传递和问题的解决。

    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我的胆子更大了些。在接下来的会议中,我不再怯场。小组讨论时,我会在提问环节提出有准备、有深度的问题,不仅问嘉宾,也引发其他参会者的思考。午餐时,我不再独自一人,而是主动加入一桌看起来正在热烈讨论的群体,自我介绍后,认真听他们谈论行业的痛点、面临的挑战。当他们谈到某个法律难题时,我会适时地分享一两个类似的案例处理思路,但绝不夸夸其谈,更多的是以“这个问题我们研究过,目前的实践一般是……”或者“我们之前帮一个客户处理过,他们的做法是……”这样的方式来表达。

    我发现,当你不把自己仅仅当作一个来“找生意”的律师,而是作为一个能理解他们行业、能提供专业思路的“同行者”时,别人对你的信任感会大大增加。我收到的名片越来越多,加微信的请求也一个接一个。他们中有企业的创始人、研发负责人、法务,甚至还有同行律师。每一次添加好友,我都会立刻备注上会议名称和简短的特征,比如“上海AI会议某科技王总法务引荐”,并在当晚或第二天早上,发去一条简短而真诚的问候,可能会提及我们交流中的某个细节,比如“很高兴昨天和您交流关于开源软件合规的问题,您提到的那个案例我回去又查证了一下,相关资料我整理一下发您参考”。

    会议结束后,我的工作并没有停止。我没有急着群发律所介绍或者业务报价单。相反,我花了两天时间,把这次会议上听到的、讨论最集中的几个前沿法律问题,结合我的专业理解,整理成了一篇近五千字的行业观察文章,语言尽量通俗,直击企业痛点。然后,我把它发到了我的个人公众号和几个专业社群,同时,也一对一地分享给了在会议上新认识的、可能对这些话题感兴趣的朋友们。

    这篇文章的反响出乎我的意料。它被大量转发,阅读量很快破万。我在文章末尾留下了非常低调的联系方式。随后的一周,我的微信开始变得异常忙碌。

    “李律师,您的文章写得真到位,我们公司正好遇到了您文中提到的第三个问题,不知您最近是否有空,我们想约个时间详细咨询一下?”
    “李律师,我是通过张总分享的文章找到您的,我们有个棘手的专利无效宣告案件,想委托您处理。”
    “李律师,看了您的分析,茅塞顿开。我们想请您下周来公司,给我们的研发团队做一次内部培训。”

    电话和咨询邀约纷至沓来。那种感觉,就像是推开了一扇一直虚掩着的门,门后是一个广阔而鲜活的世界。这些通过会议认识的新客户,和以前被动接受的客户很不一样。他们因为认可我的专业见解而找来,前期沟通成本极低,信任基础却非常牢固。他们带来的案件,也往往是更具挑战性、更能体现律师价值的新型、复杂案件。

    回顾这段经历,我最大的感触是,律师这个职业,尤其是像知识产权这样高度专业化的领域,真的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埋头苦干。走出去,走到你的客户所在的行业里去,走到问题产生的一线去,是多么重要。

    行业会议,它不仅仅是一个获取信息的场合,更是一个建立信任、展示价值的绝佳舞台。它让我明白,拓展业务的核心,不在于你认识了多少人,而在于你让多少人认识了怎样的一个你。你不是去推销服务的销售,你应该是去分享智慧、解决问题的专家。当你真诚地、持续地为那个圈子贡献你的专业价值时,业务自然会循着价值的气息,找到你。

    现在,参加行业会议已经成了我工作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次参会,我依然会像第一次那样,认真准备,积极交流,会后复盘和输出。那条因一次会议而偶然开启的路,如今已经成了我业务发展的主干道。它不仅让我的案源变得更加稳定和优质,更让我对这份职业有了更深的热爱和成就感。我知道,我和我的客户,我们是在同一条船上,共同面对着技术浪潮下的风浪,而我的价值,就是当好那个懂技术、懂法律、更懂他们需求的掌舵人之一。这条路,我会继续满怀热忱地走下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品易文章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