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易文章网品易文章网

做产品设计想提高细节,用户测试后改进

    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要盯着手机屏幕看十几个小时,眼睛又干又涩。但我停不下来——我们团队花了小半年心血设计的产品,终于进入了用户测试阶段。

    说实话,起初我挺自信的。这款智能记事本应用,界面简洁美观,功能逻辑清晰,该有的都有了。我甚至觉得,用户测试可能就是走个流程,确认一下我们的设计有多完美。

    第一位测试用户是位自由撰稿人,叫小林。我坐在观察室,透过单向玻璃看着她操作。她下载应用,注册账号,一切都挺顺利。直到她尝试记录第一个灵感。

    “这个加号按钮是新建记事本,还是新建笔记?”她手指悬在屏幕上方,犹豫了几秒,“我有点搞不清楚。”

    我的心沉了一下。那个加号按钮,我们团队讨论了整整两天——圆形还是方形?实心还是描边?放在右下角还是底部中央?我们考虑了所有美学和常规设计,却忘了最根本的问题:用户能不能一眼看懂它的功能?

    小林最终还是点下了按钮,创建了一个新笔记。她开始输入文字,然后停下来思考。这时,她做了个让我意想不到的动作——她用手指长按屏幕,似乎在等待什么菜单弹出。

    “没有反应吗?”她轻声自语,又试了一次。

    观察室里,产品经理转头看我:“她为什么长按屏幕?”

    我摇摇头,心里却开始翻江倒海。我们设计时,把所有编辑功能都放在了顶部的工具栏里,完全没考虑过长按操作的可能性。但显然,对某些用户来说,长按已经成为一种本能。

    测试结束后,我问小林为什么会长按屏幕。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用过的几个笔记应用都支持长按快速操作,我以为这个也一样。”

    那一刻我明白了,用户不是空白的画布,他们会带着过去的使用习惯来到你的产品中。如果我们忽视这些习惯,再漂亮的设计也会让人感到别扭。

    接下来的测试更让我坐立不安。一位大学生用户想给笔记添加标签,他点开了侧边栏,又点开了设置,最后放弃了。“找不到添加标签的地方,”他摇摇头,“可能这个功能没有吧?”

    实际上,添加标签的功能就在笔记编辑页的顶部,一个很小的标签图标。我们以为位置足够明显,但在实际使用中,用户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输入内容上,根本不会注意到顶部那些小图标。

    那天晚上,我翻看着所有测试录像和反馈表,心里五味杂陈。我们引以为傲的设计,在真实用户手中变得笨拙、难用。那些我们以为直观明了的界面,却让用户频频皱眉。

    最让我受触动的是李阿姨,一位退休教师。她戴着老花镜,眯着眼睛在屏幕上寻找着什么。“这个星星图标是什么意思?”她问我,“是收藏吗?还是重要程度?”

    那个星星图标,在我们的设计文档里叫“标记为重点”。但对李阿姨来说,这个概念太抽象了。她后来建议:“如果能写‘重要’两个字,我一下就明白了。”

    这句话像一盆冷水浇醒了我。我们整天讨论着用户体验、交互设计、视觉层次,却忘了最基本的——说用户听得懂的话。

    基于这些观察,我们开始了第一轮改进。

    首先,我们把那个引发困惑的加号按钮拆成了两个——“新建笔记”和“新建笔记本”,并配上文字说明。虽然这样看起来没那么“简洁”了,但测试时,再也没有用户在这个环节犹豫。

    针对长按操作的需求,我们增加了长按笔记快速归档的功能。这个功能甚至不在最初的需求列表里,完全是用户教会我们的。

    标签功能被重新设计——我们不仅在顶部保留图标,还在用户完成输入后,自动弹出“添加标签”的提示。这个小改动让标签使用率提升了三倍。

    至于李阿姨提到的图标问题,我们为所有功能图标都加上了文字标签。是的,这样会占用更多空间,但再也没有用户抱怨看不懂了。

    第二轮用户测试时,变化是明显的。

    小林再次来测试,她流畅地完成了所有操作,没有一次犹豫。“这个应用用起来很顺手,”她说,“一切都在我预期的地方。”

    听到这句话,我差点哭出来。几个月前,她还在为基本的操作困惑不已。

    李阿姨也来了,这次她戴着老花镜,却不再需要眯着眼睛。“现在看得很清楚,”她笑着说,“每个按钮都知道是干什么的。”

    那一刻我明白,好的设计不是让产品看起来多酷,而是让用户用起来多么不费力。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用户测试和改进的过程,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经历。它教会了我,设计不是发生在设计师电脑上的事,而是发生在用户手指尖的事。再多的理论、再漂亮的效果图,都比不上看着真实用户如何使用你的产品。

    有时候,我还会想起最初那个充满自信、以为自己的设计近乎完美的自己。现在的我知道了,真正的完美不是没有缺点,而是愿意直面这些缺点,并为了用户一遍遍地修改、调整。

    做产品就像与人相处,你需要真正地倾听、理解,然后回应。那些测试用户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设计一个好用的应用,更是如何放下自我,真正服务于使用产品的人。

    现在,每当有新成员加入团队,我都会告诉他们:“别急着写代码、画原型,先去找几个用户,安静地看他们如何使用。你会发现,最好的设计灵感,就藏在那些困惑的表情、犹豫的手指和偶尔的叹息中。”

    因为最终,我们设计的不是界面,而是人与信息之间那座无形的桥梁。而测试用户,就是帮我们看清这座桥梁每个细节的明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品易文章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