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时间,我整夜整夜睡不着。公司账上的钱像漏水的桶,每天都在减少——房租要交,工资要发,银行的贷款利息一分不能少。最难受的是那种失控感,你明明很努力,可市场根本不按你的剧本走。有天晚上,我在办公室待到凌晨三点,翻着过去几年的报表,从创业时三个人挤在三十平的办公室,到后来搬进自己的厂房,每一笔增长都那么真实。可现在呢?难道真要眼睁睁看着这一切垮掉?
转机出现在一个特别普通的早晨。我去楼下早餐店买豆浆,老板娘认出我,笑着说:“老板,你们厂还开着真好,我弟弟在的那家上个月关门了。”就这句话,像针一样扎醒了我——是啊,我们还活着。既然活着,就不能只是被动挨打。
我们开了个全体会,就在车间里,大家戴着口罩,隔得老远。我说:“咱们不指望一下子回到从前,但得想办法先动起来。”有人提议做口罩,当时确实很多人转产口罩;也有人建议降价抢单。但我心里清楚,跟风只能救一时,我们要找的是能让自己站稳的路。
后来我们做了三件事,现在看来特别简单,但当时每个决定都像走钢丝。
第一件是收缩战线。我们把那些利润薄、付款周期长的订单都停了,集中精力服务好老客户。有个合作五年的客户,资金紧张付不出款,我们商量后决定,让他们用一部分原材料抵货款。财务总监急得直跳脚,说这会打乱现金流。我说:“人在困难时互相搭把手,这关系比一笔生意值钱。”果然,半年后市场稍回暖,他们第一个把大单给了我们,还说:“就冲你们当初没逼债。”
第二件是练内功。订单少了,反而有了平时想不到的时间。我们把所有设备彻底检修,连用了八年的老机器都拆开重装了一遍。更没想到的是,工人们自己搞起了技术比武,车间的老师傅带着年轻人研究怎么提高精度、节省材料。那三个月,我们的产品不良率真的降了下来。有个年轻技工改良了一个小夹具,让安装效率提高了20%。我在晨会上给他发奖金,他不好意思地说:“就是瞎琢磨的。”可就是这些“瞎琢磨”,让我们在后来的竞争中有了别人没有的底气。
第三件事最大胆——开发新产品。所有人都说现在不是时候,研发要钱,市场不明朗。但我看准了一个细分领域,传统的产品太笨重,我们能不能做得更轻便、更智能?我把房子抵押了,妻子知道后哭了整整一晚,说我不为这个家着想。那是我最难的时候,一边是家人的不理解,一边是可能血本无归的风险。但我记得父亲说过一句话:“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当然,不是盲目地胆大,是我们调研过,测试过,心里有六成把握。
新产品上市那天,我在车间里来回走了好几圈,手心全是汗。直到第一个订单确认的消息传来,技术部的小伙子们抱在一起欢呼,我才发现自己眼睛湿了。那不是因为看到了曙光,而是在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没有坐等天亮,而是自己点起了火把。
现在回想起来,那两年的波动反而成了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它逼着我们学会了如何在风浪中调整帆的角度,而不是一味求快。就像开车,直道上谁都会踩油门,真正考验技术的是弯道。市场好的时候,大家比的可能是速度和规模;但当市场波动时,比的却是谁能更稳、更专注、更清楚自己要什么。
前几天,一个新客户来参观,惊讶于我们车间里那种从容淡定的氛围。他说现在很多厂子要么急吼吼地赶工,要么死气沉沉。我笑了笑,没说什么。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这种从容不是天生的,是在一次次被市场打趴下又爬起来的过程中练就的。
市场永远在变,这是常态。重要的不是预测风往哪个方向吹,而是知道自己这艘船的压舱石在哪里。对我们来说,客户信任是压舱石,产品质量是压舱石,团队凝聚力是压舱石。有了这些,无论风浪多大,船就不会翻。
最近市场又有些波动,年轻的经理们有点紧张。我反而比任何时候都平静——该经历的都经历过了,该交的学费也交过了。我告诉他们:“别盯着股市涨跌看,低下头,把手中的产品做好,把眼前的客户服务好。任它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这大概就是稳住节奏的真谛吧:不是对抗变化,而是在变化中找到自己的不变;不是逃避波动,而是在波动中学会跳舞。路还长,但只要方向没错,步子稳,就没什么好怕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品易文章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
品易文章网
热门排行
阅读 (107)
1恋爱时的细心照顾,婚后的粗心忽略阅读 (98)
2在跨境电商做选品: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93)
3市场调研助理: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90)
4他种的绿萝,我剪了枝阅读 (90)
5扫码领洗发水,收到后是小瓶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