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易文章网品易文章网

在工作复盘里:我发现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那段时间,我整个人都挺焦虑的。项目一个接一个,忙得脚不沾地,可回头一看,好像什么都没留下,有种在原地打转的感觉。直到上个月,我们团队接的一个重点活动彻底搞砸了,我才被逼着停下来,好好把自己捋了一遍。这次复盘,像给自己做了一次全面体检,查出了不少以前刻意忽略的“毛病”。

    先说第一个问题吧,也是我最想抽自己的地方——做事太“想当然”了。我一直觉得自己算是个靠谱的人,领导交办的任务,我从不推脱,总是满口答应“好的,没问题”。可问题就出在这个“没问题”上。

    就拿那次失败的活动来说。领导让我负责联系场地和确认设备。我像往常一样,找到之前合作过的场地经理,电话里沟通得特别顺畅,对方拍着胸脯保证:“老熟人了,放心!你要的投影、音响、麦克风,当天上午一定全部到位,调试好。”我一听,心里那块石头就落地了。基于过去的合作经验,我“想当然”地认为这次肯定也没问题,甚至连个书面确认函都没要求对方发。

    结果呢?活动当天,我们一大帮人到了现场,直接傻眼。投影仪的接口和我们的电脑完全不匹配,音响只有一边响,最要命的是,无线麦克风根本没准备。我当时头皮都炸了,手忙脚乱地给场地经理打电话,他居然在休假,接电话的人一问三不知。那个上午,我们所有人都在四处奔忙,找转接头,租设备,活动推迟了一个多小时才开始,来宾和领导的脸色都不太好看。虽然最后勉强搞完了,但效果大打折扣。

    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想当然”是工作中最可怕的陷阱。它让你沉浸在一种虚假的安全感里,用过去的经验掩盖了当下可能存在的风险。我把别人的口头承诺当成了保险,却忘了关系会变、人员会动、情况也会不同。这个跟头摔得我生疼,但也异常清醒:以后任何事,无论对方多么信誓旦旦,我必须看到白纸黑字的确认;无论关系多熟,关键环节必须亲自核实。信任很重要,但验证信任的过程更不能少。

    如果说第一个问题是“对外”的疏忽,那第二个问题就是“对内”的消耗——我总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岛”。

    我习惯了大包大揽,总觉得把事情交给别人不放心,或者开口求助显得自己很无能。那个失败的项目里,其实设计部的同事早就问过我,是否需要提前帮我把宣讲的PPT美化一下。我当时手头正忙着核对流程,想也没想就回绝了:“不用不用,我自己弄就行,很快的。”结果,直到活动前夜,我才熬夜把PPT草草做完,页面粗糙,还有好几处错别字。宣讲时,下面的人看着那粗糙的幻灯片,眼神里的兴趣明显减弱了。

    我们团队里明明有擅长设计的、有文案写得特别出彩的、有心思缜密擅长核对的,可我偏偏要把所有线头都抓在自己手里。最后,线头缠成了死结。我累得筋疲力尽,团队其他人却觉得无从插手,甚至感觉不被信任。

    复盘时,一个同事很委婉地说:“感觉你挺累的,其实有些活儿,你可以分给我们的。”这句话像根针,轻轻扎了我一下。我忽然意识到,我的“不打扰”和“独立”,在团队协作里,其实是一种自私和封闭。我堵死了别人参与和贡献的路径,也让自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真正的团队力量,不是我一个人扛着所有人在前走,而是我们彼此支撑,互相搭桥。我决定,以后要学着“麻烦”别人,主动发出求助的信号,把后背交给战友。

    除了这些,我还发现自己有个特别不好的习惯——只顾埋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

    我的电脑桌面,永远堆满了等着处理的文件,从“待办1”到“待办20”。我像个救火队员,哪个任务最急就扑向哪个,一天下来,身心俱疲,成就感却寥寥。我陷入了“事务主义”的泥潭,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着战略上的懒惰。

    我从来没好好思考过:我做这些事的目标到底是什么?领导最终想要的是什么效果?有没有更高效、更聪明的方法?我只是在机械地完成,像一头蒙着眼推磨的驴。直到项目出问题,我才惊醒,原来我走的方向都有偏差了。比如,那次活动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客户满意度,我却把大部分精力花在了内部流程的完善上,对客户的实际需求和体验关注得太少。方向错了,力气花得越多,错得就越远。

    想清楚这些,我心里反而亮堂了。问题虽然不少,但改进的方向也清晰可见。

    我不再轻易说“没问题”,而是会说“我先确认一下细节再回复您”。我的工作清单里,多了许多“确认”项和“备选”方案。我开始学着在每周一,花半小时梳理本周重点,明确每项任务的核心目标,而不是一头扎进琐事里。更重要的是,我试着打开自己,在团队群里主动分享工作进度和遇到的卡点,邀请大家提意见。一开始有点别扭,但当我第一次听到同事说“这个地方我来帮你弄吧,我比较熟”时,那种如释重负和被支持的感觉,真的好极了。

    人嘛,总是在跌倒中学会走路。这次深刻的工作复盘,对我来说就是一次“成长的阵痛”。它痛在当下,却利在长远。我不再害怕发现问题,因为每一个被发现的问题,都是通往更好自己的一扇门。路还长,但我知道,只要不再“想当然”,不再做“孤岛”,学会“抬头看路”,我就能走得更稳、更远。这不仅仅是工作方法的转变,更是一次关于如何与自己、与外界相处的,深刻的心灵成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品易文章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