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我独立负责的第一个大项目,是一本关于传统手工艺的书。作者是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匠人,文字朴实,甚至有些笨拙,但字里行间浸透着他一生的热爱与坚守。当时社里不少人觉得,这类题材太小众了,谁会关心一个老篾匠怎么编竹篮呢?市场报告上的数据也确实不太乐观。
但我却被那份手稿深深打动了。我去拜访老先生,在他的作坊里,看着他布满老茧的双手像变魔术一样,让青黄的竹篾变成精美的器物。空气中弥漫着竹子的清香,他跟我讲每一个步骤的名字,讲他年轻时学艺的艰辛,讲这些老物件里藏着的岁月和人情。那一刻,我不仅仅是在看一本书稿,我是在触摸一段即将消逝的时光。
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这本书被更多人看到。选题会上,我没有空谈文化传承的大道理,而是把我看到的、感受到的,原原本本地讲给大家听。我说,我们卖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段可以带回家的“记忆”,一种在快节奏生活中久违的“匠心”。我提出了具体的策划方案:书的设计要极具质感,用环保纸张,穿插大量高清的、充满温度的工作场景照片;我们不只讲技艺,更要讲技艺背后的“人”,他的故事、他的情感。最终,这个带着点“理想主义”色彩的选题,竟然通过了。
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书出来之后,如何推广成了更大的难题。按照常规操作,可能就是发发书讯,找几个媒体写写书评,然后听天由命。但我知道,那样做,这本书大概率会无声无息地淹没在书海里。
我们决定不走寻常路。首先,我们为这本书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书分享会。我们没有选在宽敞明亮的书店,而是租下了一个有格调的艺术空间。现场,我们请老先生做了简单的演示,还请来了几位设计师,聊聊传统工艺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我们甚至把竹编的半成品带到现场,让读者亲手体验。那场活动,到场的媒体和读者远超预期,大家触摸着竹篾,听着故事,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任何广告都无法替代的。现场签售的队伍排得很长,我看到不少年轻人的面孔,他们眼里闪着光,那一刻,我知道,我们做对了。
光有线下的“爆点”还不够。我们开始在线上持续发力。当时社里对新媒体营销还比较陌生,我带着团队一点点摸索。我们发现,单纯发图书封面和简介,几乎无人问津。于是,我们改变了策略。我们剪辑了老先生工作的短视频,那双灵巧的手的特写,竹篾交织时发出的“沙沙”声,成品在光影下的美妙绝伦……这些充满视觉冲击力和情感温度的片段,在当时的视频平台上引发了大量转发。我们给视频配的文案也不是“好书推荐”,而是“你有多久,没有为一件事倾注一生了?”这样的问句,直击人心。
我们还联系了一些生活美学类、文化类的公众号,但不是让他们硬邦邦地推广,而是请他们从“慢生活”、“治愈系”、“东方美学”的角度来撰写文章,把这本书巧妙地融入其中。有一篇题为《在焦虑的时代,寻找一枚安神的手作》的文章,成了“10万+”,直接给我们网店的销量带来了一个高峰。
更让我们惊喜的是,许多读者自发地成了我们的“自来水”。他们在社交媒体上晒出自己买的书,分享阅读时的感动,甚至有人真的根据书里的指引,去找到了那位老匠人学习。这种基于真实情感的口碑传播,力量是巨大的。
最终,那本原本不被看好的小众书,竟然加印了三次,成了当年的一匹“黑马”,还拿了一个不错的图书奖。庆功宴上,老先生握着我的手,眼眶湿润,他说从来没想过,自己这点手艺,还能被这么多年轻人喜欢。那一刻,我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心中充满了巨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我明白,我做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我是在为美好的事物和被忽视的声音,搭建一座通往公众的桥梁。
经过这么多年的摸爬滚打,我总结出,打造一本畅销书,或者说,打造一本有生命力的好书,关键在于三个“心”:
一是选题的“慧心”。 你要能敏锐地捕捉到那些能引发时代共鸣的“痛点”或“悦点”。它可能是一种普遍的情感(比如焦虑、乡愁),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比如极简、露营),或是一个未被满足的好奇心。就像后来我们做的一本关于植物图谱的书,就是抓住了都市人对自然缺失的向往和审美需求。
二是制作的“匠心”。 从内容打磨、封面设计到纸张选择、印刷工艺,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将就。书本身就是一个产品,它必须美,必须有价值感,要让人拿到手里就心生欢喜,舍不得放下。我们常说,“书是内容的容器,但容器本身,也是内容的一部分。”
三是推广的“巧心”。 市场变了,不能再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观念。推广不是生硬的叫卖,而是“对话”,是“连接”。你要找到你的读者在哪里,然后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讲一个能打动他们的故事。是把书里的精华,变成一场活动、一个视频、一篇走心的文章,让它融入到读者的生活场景中去。
这条路,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式。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全新的生命,需要你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了解它,呵护它,为它找到最适合的成长路径。会有挫折,会有不被理解的时刻,但当你在书店的显眼位置看到它,当收到读者情真意切的留言,当听到作者由衷的感谢时,你会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这份工作带给我的,远不止是几本畅销书的成绩单,更是一种深刻的慰藉——我确信,在这个世界上,好的内容、真挚的情感,永远拥有它的市场。而我,很荣幸能成为那个“摆渡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品易文章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
品易文章网
热门排行
阅读 (107)
1恋爱时的细心照顾,婚后的粗心忽略阅读 (98)
2在跨境电商做选品: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92)
3市场调研助理: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90)
4他种的绿萝,我剪了枝阅读 (90)
5扫码领洗发水,收到后是小瓶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