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我和同事老王负责同一个项目。有天下午,我收到他发来的消息:“这个方案我觉得不太行,需要大改。”后面附了整整两页的修改意见。
看到消息的瞬间,我的心就沉了下去。这个方案我熬了三个通宵,自认为考虑得很周全。现在全盘被否,那种委屈和愤怒一下子涌上来。我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敲了又删,删了又敲,满脑子都是“他是不是针对我”、“是不是想抢功”这样的念头。
最后,我勉强回了句:“好的,我看看。”然后整个下午都心不在焉,工作效率极低。
回到家,我把这件事告诉了妻子。她安静地听完,轻轻问了句:“你有没有想过,老王可能根本不是那个意思?”
这句话点醒了我。是啊,我所有的情绪都建立在“他觉得我不行”这个解读上,但这是事实吗?
第二天,我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我先让自己冷静下来。我去楼梯间做了几个深呼吸,告诉自己:先别急着下结论,可能真有误会。
第二件,我主动去找老王面谈。我说:“王哥,关于那个方案,我看了您的意见,有些地方还想当面请教一下。”
老王愣了一下,然后笑了:“你是不是觉得我在否定你的工作?怪我怪我,话说得太急了。”他解释说,客户临时新增了需求,时间紧迫,他只能先列出要修改的点,其实我的基础框架他很认可。
听到这里,我心里的石头一下子落了地。
第三件,我们坐下来一起梳理修改意见。原来他说的“大改”主要是针对新增需求的部分,而我原来的设计大部分都可以保留。不到两个小时,我们就拿出了新方案。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职场中,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解读别人的意图,而且往往往坏处想。但实际上,很多误会都源于信息不对称,或者表达方式有偏差。
后来,我慢慢总结出一套化解沟通误会的方法。
首先是“暂停”。当感觉到被冒犯或误解时,先不要立即回应。人有情绪时智商为零,这话一点不假。我现在养成了习惯,收到可能引起误会的消息后,会等半小时再回复。这半小时里,我会去接杯水,或者站起来活动一下,让情绪先平复。
其次是“核对”。面对面沟通永远比文字准确。我发现,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说出来,意思可能完全相反。所以现在遇到重要或敏感的话题,我都会尽量当面沟通,或者至少打个电话。视频会议时,我会特别注意观察对方的微表情,那往往比语言更真实。
然后是“具体化”。 vague的批评最容易引起误会。如果有人对我说“这个做得不好”,我会追问:“具体是哪个部分需要改进呢?能不能举个例子?”把模糊的意见变成具体的行动项,误会自然就减少了。
我还学会了“先认可,再提问”。比如:“我理解您希望尽快完成这个项目,关于时间安排,我有些疑问想请教……”这样既表达了尊重,又能澄清疑惑。
最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沟通不是辩论赛,目的不是分出谁对谁错,而是达成理解。有时候,即使理论上你赢了,关系输了,实际上还是输了。
去年,团队里两个年轻同事因为一个项目闹得很不愉快。小张觉得小李故意不配合,小李觉得小张在推卸责任。眼看矛盾要升级,我找了个机会把他们约到一起。
我没有直接评判谁对谁错,而是让每个人先陈述自己看到的事实和感受,然后另一只只能听,不能打断。接着,我引导他们找出共同点——大家都想把项目做好。最后,我们一起制定了更清晰的分工和沟通机制。
两周后,他们一起来找我,说项目顺利完成了,两人还成了好朋友。看到他们如释重负的笑容,我想起了当年的自己。成长,有时候就是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治愈曾经的自己。
现在的我,面对可能的误会时已经从容很多。我会告诉自己:别急着下结论,去了解,去沟通,去理解。往往你会发现,那些让你辗转难眠的“恶意”,其实只是沟通链条上的一个小小噪点。
职场就像一个大花园,难免会有误解的杂草生长。但只要我们愿意拿起沟通的工具勤加打理,这座花园就一定能开出理解的花朵。这条路我走了很久,也还会继续走下去——因为每一次真诚的沟通,不仅化解了当下的误会,更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走过这座桥,我们发现,原来大家都朝着同一个方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品易文章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
品易文章网
热门排行
阅读 (107)
1恋爱时的细心照顾,婚后的粗心忽略阅读 (98)
2在跨境电商做选品: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93)
3市场调研助理: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90)
4他种的绿萝,我剪了枝阅读 (90)
5扫码领洗发水,收到后是小瓶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