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来店里那会儿,我也是一窍不通。有次一位老大爷来买榴莲,说要给生病的老伴儿解解馋。我随手拿了个看起来挺漂亮的,结果切开一看,果肉又硬又白,一点儿香味都没有。老大爷没说什么,可他那失望的眼神,我到现在都忘不了。从那天起,我就跟自己较上劲了,非得把这门手艺学精不可。
现在啊,我挑榴莲全靠“望闻问切”这四个字——对,就跟老中医似的。
先说“望”吧。好的榴莲,它得有个好模样。我首先看颜色,要选那种黄中带绿,或者黄中带褐的。太青的肯定没熟,太黄的可能熟过头了。再看刺,这个讲究可大了。我会找两个相邻的刺,用手捏住尖儿往中间按——要是能轻轻靠拢,说明熟得正好;要是根本捏不动,那就是还生着呢;要是轻轻一捏就靠在一起,那恐怕是熟过头了。
形状也很重要。我偏爱那些圆滚滚、胖乎乎的,这样的果肉饱满,房数多。要是长得歪瓜裂枣的,里头可能就一两房肉,不划算。有时候客人专门挑奇形怪状的,说有个性,我也不拦着——各花入各眼嘛。
最绝的是看“笑口”。榴莲成熟了会自然裂开,我们管这叫“笑口”。但裂得太大的就不好了,果肉暴露在外头,容易进灰尘,也容易干。最好是那种刚刚裂开一条小缝的,像在对你微笑。
再说“闻”。把榴莲拿起来,靠近裂缝处闻一闻——这个步骤啊,最考验功夫。新鲜的榴莲应该有浓郁的香味,甜中带着一丝酒香,但绝不是刺鼻的酒精味。要是闻到酸味或者馊味,那肯定不能要了。每个榴莲的香味都不一样,有的浓烈奔放,有的清雅含蓄,全看客人喜欢什么。
“问”嘛,就是问客人打算什么时候吃。要是马上吃,我就挑已经裂小口的;要是放一两天,就选快要裂的;要是三天后才吃,那就选还得等一两天的。这个时间差特别重要,要不然买回去不是没熟就是熟过头了。
最后是“切”。这个得征得客人同意后,我才会在榴莲尾部切一个小三角,掀开来看看果肉的颜色和成熟度。金黄色的最好,如果发白就是还没熟,发黑就是过熟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些经验都是一次次失败积累起来的。记得有个小姑娘,每个月都来给妈妈买榴莲,说她妈妈就爱吃这一口。有一次她要的急,店里合适的都卖完了,我就劝她等两天,她犹豫着答应了。结果第二天一早我去批发市场,特意给她挑了个好的留起来。她来取的时候特别感动,说妈妈化疗后胃口不好,就靠榴莲补充营养。从那以后,她每次来都找我,说信得过我的手艺。
还有一对老夫妻,老大爷第一次来店里,不好意思地说老伴儿从来没吃过榴莲,想买个小点儿的让她尝尝。我给他挑了个小的,但房数不少,还教他怎么开,怎么取肉。过了一星期,老两口笑眯眯地又来了,说原来榴莲这么好吃,以后要常买。
这些年来,我靠这双手摸过成千上万个榴莲,帮无数客人找到了他们心仪的那一个。有人是为了庆祝,有人是为了解馋,有人是为了表达心意。每个榴莲背后,都藏着一段故事。
其实啊,挑榴莲就像识人——不能光看外表,得用心去感受。有时候明明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一个,打开来却是惊喜;有时候外表光鲜亮丽,里头却不尽如人意。重要的是,你得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它。
现在您要是来店里,看我挑榴莲那麻利劲儿,可能觉得特别简单。可这一招一式,都是这些年一点点摸索出来的。每次帮客人挑到满意的榴莲,看着他们开心的样子,我就觉得这活儿干得值。
说到底,我卖的不只是榴莲,是一份心意,一种期待。当客人提着精心挑选的榴莲离开时,带走的不仅是一份美味,更是一份美好的期待——期待打开时的惊喜,期待与家人分享时的快乐。
这大概就是我一直热爱这份工作的原因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品易文章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
品易文章网
热门排行
阅读 (107)
1恋爱时的细心照顾,婚后的粗心忽略阅读 (98)
2在跨境电商做选品: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93)
3市场调研助理: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90)
4他种的绿萝,我剪了枝阅读 (90)
5扫码领洗发水,收到后是小瓶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