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易文章网品易文章网

从市场营销专员到品牌经理:打造爆款活动的复盘

    那是我做市场营销专员的第三年,第一次独立负责一个项目——推广一款新上市的果味酸奶。当时我兴奋得几个晚上没睡好,脑子里全是“引爆市场”“创造爆款”的宏大画面。

    我翻遍了市面上的成功案例,精心策划了一个自以为很完美的方案:找几个美食博主测评,在几个大型社区做试饮活动,再配合一些线上优惠券。我觉得,只要把该做的动作都做了,效果应该不会差。

    结果呢?现实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

    活动上线那天,我在现场站了整整八个小时。阳光特别毒,我们支着蓝色帐篷,桌子上的酸奶样品摆得整整齐齐。可是路过的人行色匆匆,连多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偶尔有人过来,问的第一句话是:“免费的吗?”拿了就走,连包装都没仔细看。

    我站在那儿,看着精心准备的宣传单页被风吹得满地都是,心里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那种感觉,就像你精心准备了一桌盛宴,却发现根本没人来吃。

    最让我受打击的是活动结束后的数据——我们花了近十万的预算,实际带来的新客户只有区区几百人。在复盘会上,我低着头,听着领导委婉地批评,手指紧紧掐着掌心。

    那天晚上,我一个人在办公室待到很晚。把所有的数据又看了一遍,突然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我太想复制别人的成功了,却忘了思考我们的产品到底适合什么样的消费者。那些美食博主的粉丝,真的会买一瓶五块钱的酸奶吗?在社区里匆忙路过的上班族,真的有耐心停下来听我们介绍产品特点吗?

    这次失败像一根刺扎在心里,但也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营销不是自说自话,而是找到那些真正需要你的人,然后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和他们对话。

    从那天起,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周至少花一天时间,去超市、便利店,就站在酸奶货架旁边,观察什么样的人会买我们的产品,他们会看哪里,会在货架前停留多久。有一次,我甚至跟着一个顾客走了三个货架,就想知道她为什么拿起我们的酸奶又放下,最后选了竞争对手的产品。

    这些看似琐碎的观察,慢慢拼凑出了真实的用户画像。我发现,我们的果味酸奶其实更受年轻女性和妈妈群体的喜欢,她们注重成分,喜欢清新的包装,而且很容易被“限量款”“季节限定”这样的概念打动。

    基于这些发现,我调整了策略。我们不再广撒网,而是聚焦在女性用户较多的平台;不再做大规模的线下试饮,转而与几家精品瑜伽馆、书店合作,做小范围深度体验;包装也做了改良,用了更柔和的色彩,还增加了可收集的系列瓶盖。

    改变是缓慢的,但效果开始显现。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一次在一个合作书店的活动中,一个女孩告诉我,她收集了我们所有的瓶盖,摆在书桌上特别好看。她说:“你们懂我们想要什么。”

    那一刻,我差点哭出来。

    两年后,当我被提升为品牌经理,负责整个酸奶产品线时,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团队带到超市的货架前,让他们亲眼看看消费者是如何做选择的。我对他们说:“忘记那些漂亮的PPT,忘记别人的成功案例。真正的答案,都在这里。”

    现在,我已经带领团队打造过好几个称得上“爆款”的活动了。但每次策划新活动前,我还是会想起那个在烈日下站了一整天却无人问津的下午。它提醒我,营销的本质不是创造需求,而是发现需求;不是说服别人,而是理解别人。

    上周,我们刚结束了一个与独立咖啡馆联名的限量款酸奶活动,上线三天就售罄了。团队里的年轻人兴奋地讨论着要不要趁热打铁,加大推广。我让他们先停一下,然后带着所有人,去了城市里不同的五家咖啡馆,就坐在角落里,看哪些人会点这款联名产品,听他们怎么评价。

    有个大学生模样的女孩在朋友圈发我们产品的照片,配文是:“这完全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团队成员看到后特别激动,我却想起了多年前那个在社区里无人理睬的下午。

    从市场营销专员到品牌经理,这条路我走了五年。如果说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那可能就是:忘掉你要说什么,先学会听别人在说什么;忘掉你想卖什么,先看看别人需要什么。所有的爆款,都不是策划出来的,而是当你真正理解了一群人之后,自然生长出来的。

    那些在货架前的驻足观察,在活动现场的尴尬挫败,消费者随口的一句抱怨或赞美——这些才是营销人最宝贵的财富。它们比任何理论都真实,比任何数据都生动。

    直到今天,我办公室的抽屉里还放着那张发黄的、第一次活动的宣传单页。它提醒我,无论走到什么位置,都不要忘记最初那个下午教会我的事——好的营销,永远始于对普通人的理解和尊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品易文章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