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易文章网品易文章网

做机械维修总找不到故障,跟着师傅学半年后成骨干

    那会儿我刚进厂,跟着师傅学修机器。头三个月,我连扳手都拿不稳。记得第一次独立处理故障,是一台老式冲床发出“咔哒咔哒”的异响。我围着机器转了两天,把能拧的螺丝都紧了一遍,能换的零件全换了新的。最后实在没招,只好红着脸去请教师傅。

    师傅正在喝茶,听我说完,放下茶杯就跟我往车间走。他让我重新启动机器,自己却站得远远的。机器“轰隆隆”转起来,那“咔哒”声又出现了。师傅慢慢走近,突然蹲下身,把耳朵贴近地面——他在听从地脚螺栓传来的振动。

    “地脚松了。”师傅站起身,拍拍膝盖上的灰,“三个螺栓全松了,机器一动,整个底座都在晃。”

    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光盯着机器本身,却忘了最基础的安装基础。师傅说:“修机器要先接地气,脚都没站稳,身子能不晃吗?”

    这件事让我明白,维修不是想当然,得从最基础的地方入手。

    真正让我开窍的,是处理一台进口数控机床的经历。那台机器老是报警,显示“伺服过载”。我查了三天,伺服电机、驱动器、线路全检查过了,就是找不到问题。整个人快要崩溃的时候,师傅来了。

    他让我把防护罩全部拆掉,然后说:“你开慢车,我看看。”机器以最低速运转起来,师傅就蹲在旁边,眼睛跟着刀架来回移动,一看就是半个多小时。

    突然,他让我停机,指着导轨上一处几乎看不见的划痕说:“就这儿。”原来是一粒小小的铁屑卡在导轨和滑块之间,导致运行阻力增大。清理干净后,机器果然恢复正常。

    “机器会说话,”师傅说,“就看你会不会听。它每个异常声音、每个不正常振动,都在告诉你哪里不舒服。”

    从那以后,我学会了静下心来观察。每次检修前,先不急着动手,而是花时间看、听、摸,感受机器的“呼吸节奏”。

    师傅教我的不光是技术,更是一种态度。他有个习惯,每次修完机器,都要把工具擦得锃亮,整齐地放回工具箱。他说:“你对工具什么样,对机器就是什么样。工具乱扔的人,修机器也肯定是糊弄。”

    有一次半夜,厂里一台关键设备坏了,生产全线停摆。我赶到现场时,老师傅已经在了。他让我主修,自己在旁边打下手。那是我第一次独立处理大故障,手都在抖。排查过程中,我几次想求助,但看见师傅信任的眼神,又咬牙继续。

    找到故障点时,已经是凌晨三点。更换零件后,机器重新轰鸣起来。师傅什么都没说,只是拍拍我的肩膀,递过来一支烟。在缭绕的烟雾里,我突然觉得,自己好像真的入门了。

    半年后的一个夜班,厂里新来的学徒急慌慌地跑来找我:“师兄,那台精磨床又出老毛病了,我查了半天没找到问题。”

    我跟着他来到车间,看见几个老工人都围在机器旁束手无策。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已经从那个手足无措的新人,变成了别人眼中的“师傅”。

    我让学徒把故障现象详细说了一遍,然后按照师傅教我的方法:先远观,再近查;先听声,再摸振。最后在主轴箱里找到了一处微小的轴承磨损——正是半年前师傅重点教过我辨认的那种故障。

    修复机器后,学徒崇拜地看着我:“师兄,你怎么一听就知道问题在哪儿?”

    我笑了笑,想起半年前的自己。其实哪有什么秘诀,不过是把师傅教的每个细节都刻进了心里。这半年来,我记录了三大本维修笔记,画了上百张传动原理图,摸过的机器零件比吃饭的筷子还多。

    现在,我也开始带徒弟了。每次教他们,我都会想起师傅的话:“机器有灵,你用心对它,它就会好好对你。”我把师傅教我的那些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方法,一点一点地传下去——怎么听声音判断轴承状态,怎么从油液颜色看出磨损程度,怎么用手感判断装配间隙。

    最近厂里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我被任命为组长。面对那些高学历的工程师,我这个只有中专学历的维修工起初很忐忑。但在第一次分析会上,当我凭着对设备运行状态的熟悉,准确判断出设计缺陷时,所有人都投来敬佩的目光。

    我知道,这一切都源于那半年。师傅不仅教会了我修机器,更教会了我如何在这个嘈杂的世界里静心倾听,在浮躁的日子里沉潜钻研。那些在油污中摸索的日日夜夜,那些反复失败后终于找到故障的瞬间,都化作了今天面对任何难题时的底气。

    车间的机器还在轰鸣,就像永不停歇的心跳。而我,终于从那个连扳手都拿不稳的学徒,成长为能听懂这心跳声的维修工。每次解决疑难故障后,站在重新运转的机器前,我总会想起师傅的话:

    “机器不会骗人,你付出多少,它就回报多少。”

    这话,我现在终于懂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品易文章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