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易文章网品易文章网

从迷茫的人生中,他找到了奋斗的目标

    那几年,我的日子过得像一团揉皱的纸,皱巴巴的,怎么都展不平。每天醒来,盯着天花板上那块水渍,它像一张模糊的地图,可我哪儿也去不了。大学毕业后,同学们各奔东西,有的进了大公司,有的出国深造,只有我,像只没头苍蝇,在这座城市里东撞西撞。

    我做过好几份工作——写字楼里的销售、咖啡馆的店员、甚至送过外卖。没有一份做得长。不是吃不了苦,是心里头空落落的,像少了主心骨。晚上回到租来的小房间,对着四面白墙,常常一坐就是大半天。手机刷来刷去,别人的生活都那么精彩,只有我的日子像杯白开水,没滋没味。

    最难受的是回家过年。亲戚们问起“现在在做什么”,我只能含糊地说“还在找方向”。他们那种“这孩子算是废了”的眼神,像针一样扎人。我妈不再像从前那样催我,只是默默往我碗里夹菜。那种沉默的失望,比任何责备都让人难受。

    转机发生在一个特别普通的下午。我去给一家养老院送文件——那时我在一家小公司打杂。在活动室门口,我看见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正颤巍巍地教几个更老的老人折纸鹤。他的手抖得厉害,折得歪歪扭扭,但特别认真。我站在那儿看了好久。

    “小伙子,会折纸鹤吗?”他抬头看见我,眼睛亮亮的。

    我摇摇头。他招手让我过去,手把手地教。那双手布满老年斑,关节突出,却有种说不出的温暖。我学得很笨拙,纸在我手里就是不听话。

    老人叫陈爷爷,退休前是美术老师。后来我常去看他,听他讲年轻时走南闯北写生的故事。他说:“人这一辈子啊,最怕的不是穷,是心里那盏灯灭了。”

    有一次,他拿出本厚厚的相册,里面全是他的学生——有的成了画家,有的当了老师,有的只是普通上班族,但都在相片背面写着感谢的话。“你看,”陈爷爷指着这些照片,“我这辈子没发大财,没当大官,可这些孩子还记得我。值了。”

    那天从养老院出来,我第一次没有直接回出租屋,而是在江边走了很久。江风吹在脸上,凉丝丝的。我想起陈爷爷说“心里那盏灯”,突然意识到,也许我一直在找的,不是一份能挣多少钱的工作,而是这种能点亮别人的感觉。

    我开始往养老院跑得更勤了。不只是看陈爷爷,还帮其他老人读信、写信、修收音机。有个李奶奶,女儿在国外,总抱着本旧相册发呆。我帮她用手机和女儿视频,她激动得像个孩子,翻来覆去地说:“这下好了,能看见真人了。”

    看着老人们因为这点小事就开心不已,我心里那块空着的地方,好像慢慢被填满了。原来被人需要是这种感觉——暖暖的,实实在在的。

    转折来得突然。陈爷爷在一个清晨安静地走了。护理员交给我一个小盒子,说是陈爷爷留给我的。里面是套画笔,还有张字条:“去找你自己的那盏灯。”

    我握着那套画笔,在养老院后院坐了整整一个下午。夕阳西下时,我做了决定——我要学画画,然后回来教这些老人。也许我成不了画家,但如果能让他们在纸上涂涂画画时开心一会儿,就足够了。

    从那天起,我的生活有了轴心。白天还在公司上班,但不再觉得是混日子——每份工资都存起来买画具。晚上回到小屋,不再漫无目的地刷手机,而是对着教程一笔一笔地画。从最基础的素描开始,画坏了无数张纸,手上经常沾满洗不掉的颜料。

    三个月后,我带着自己凑钱买的简易画具,忐忑地走进养老院活动室。“今天,咱们来画画吧?”我声音都在抖。

    没想到,来了十几个老人。我教他们画最简单的苹果,有人画成方的,有人涂成蓝色,但每个人都笑得特别开心。李奶奶举着她的“蓝苹果”说:“这是我这辈子画的第一个画!”

    就这样,我成了养老院的“周末美术老师”。每个周末,那间洒满阳光的活动室成了我最期待的地方。看着老人们专注画画的样子,看着他们完成作品时那种发自内心的笑容,我找到了前所未有的踏实感。

    现在,我已经在养老院做了两年志愿者,还考取了老年活动辅导员证书。上个月,院里为我申请了小小的津贴,虽然不多,但让我能把更多时间投入这份工作。我们正在筹备老人们的第一次画展,李奶奶得意地说要画十张画参展。

    回望那段迷茫的日子,我明白了:目标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在你为别人做点什么时,悄悄来到你身边的。它可能很小,小到只是教老人画一个苹果;但它又很大,大到可以撑起整个的人生。

    陈爷爷说得对,每个人心里都需要一盏灯。而我现在知道了,点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了自己的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品易文章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