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最清楚的一次,是去一家我心仪已久的文化公司面试。我准备了整整一周,把他们的项目背得滚瓜烂熟,甚至还针对他们的公众号写了一篇详细的改进方案。面试官是位看起来很和善的女士,问的问题也都在我的准备范围内。我们聊了将近一个小时,结束时她笑着对我说:“你很优秀,和我们公司的理念也很契合,保持联系。”
那一刻,我心里的烟花“嘭”一下就炸开了。走出那栋玻璃幕墙大楼,六月的阳光格外明媚,我甚至已经在心里盘算,拿到offer后要去哪家馆子庆祝。此后的三天,我几乎每隔一小时就要检查一次邮箱和手机,生怕错过那条“恭喜你”的消息。
第四天,消息来了。措辞很客气,感谢我的时间,肯定我的能力,但最后一句是:“经过综合评估,我们认为另一位候选人的经验更符合我们当前的岗位需求。”
希望像个被吹得巨大的肥皂泡,然后在眼前“啪”一声,碎得干干净净。那种失落,不是剧烈的疼痛,而是一种缓慢下沉的无力感,像掉进一个黏稠的泥潭,越是挣扎,陷得越深。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那么差劲?简历上那些在校期间获得的奖项、实习时得到的表扬,难道都是假的吗?
碰壁的次数多了,人就会不自觉地缩起来。我减少了和朋友的聚会,因为害怕被问起“工作找得怎么样了”。家人的电话也变得像一种负担,他们小心翼翼的安慰和鼓励,听在耳朵里,反而加重了我的愧疚感。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刷着招聘网站,海投简历,动作机械,心里却一片麻木。那时候觉得,前方的路好像被一堵厚厚的墙堵死了,我撞得头破血流,却连一丝缝隙都看不到。
转机发生在一个最普通的下午。我接到一个面试电话,是一家做智能硬件的创业公司,岗位和我的专业不算完全对口。我几乎是抱着“反正也没事,去走个过场”的心态去的。公司在一个创意园区里,不大,但很有活力,墙上画着夸张的涂鸦,办公室里摆着各种奇形怪状的样品。
面试我的,是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李总。他没让我做自我介绍,而是拿起桌上一款他们正在开发的产品,递给我,问:“你觉得这东西,年轻人会买吗?为什么?”
我愣了一下。之前的面试,问题无非是“你的优缺点”“职业规划是什么”,从来没遇到过这样的。我看着手里那个设计新颖的小玩意儿,结合自己平时逛论坛、看评测的体验,很直白地说了我的看法:哪里很酷,哪里可能华而不实,定价多少我觉得合理,应该怎么在社交媒体上做推广……
我讲得有点杂乱,甚至忘了用任何专业的商业术语,完全是一个潜在用户的真实感受。李总听得很认真,时不时追问一句。我们聊了将近两个小时,话题从天马行空的产品创意,到创业的艰辛,甚至聊到了彼此喜欢的电影。
临走时,他送我到门口,拍了拍我的肩膀说:“你很真实,看问题的角度也很有意思。我们公司小,给不了你大厂那么高的起薪,但如果你愿意一起来做点有意思的事,下周可以来试试。”
那一刻,我心里有种很奇异的感觉。没有被“选中”的狂喜,反而是一种被“看到”的温暖。他看到的,不是简历上那些冰冷的文字和分数,而是我这个人本身,我的想法,我的潜力。
一周后,我加入了他们,职位是“产品运营助理”。工作确实很辛苦,初创公司一个人当三个人用,写文案、做活动、分析数据、甚至打包发货,什么都得干。但我从未感觉如此充实。我的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在这里会有人认真倾听;我犯错了,前辈会指着错误说“来,我们看看怎么解决”;当我独立策划的一个小活动数据超出预期时,整个团队会一起欢呼,李总会自掏腰包请大家吃烧烤。
就在我沉浸于这种忙碌而快乐的成长中,几乎忘了“求职”这回事的时候,我收到了那家曾经让我魂牵梦绕的文化公司的邮件。他们有了新的职位空缺,问我是否还有兴趣。
我看着那封邮件,心情异常平静。我礼貌地回复了邮件,感谢他们还记得我,并坦诚地告知我已入职新公司,目前工作得很开心。
点击“发送”的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的“就业突破”,或许并不是你终于撞开了那扇最初想进去的门。而是在无数次碰壁后,你停下了盲目冲撞的脚步,开始真正地审视自己,了解自己究竟适合什么,想要什么。然后,你转过身,发现旁边有一扇窗一直开着,那里阳光正好,虽然风景和你想的不太一样,但却更适合你扎根、生长。
那封曾经承载了我全部希望的拒信,如今安静地躺在邮箱的角落里。我早已不再因为它而难过,反而有些感激。如果不是它关上了那扇门,我可能永远不会有机会,发现这扇充满惊喜的窗。offer到手的瞬间,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找到自己位置的、温暖的开端。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品易文章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
品易文章网
热门排行
阅读 (107)
1恋爱时的细心照顾,婚后的粗心忽略阅读 (98)
2在跨境电商做选品: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93)
3市场调研助理: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90)
4他种的绿萝,我剪了枝阅读 (90)
5扫码领洗发水,收到后是小瓶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