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易文章网品易文章网

伪学术期刊投稿网站收版面费后拒发表

    那段时间,我几乎把所有的心思都扑在了那篇论文上。

    白天要上课、处理系里的杂事,写论文只能挤在晚上和周末。宿舍熄灯后,我就抱着笔记本电脑,在走廊尽头那个总有蚊子的角落里,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文献翻来覆去地看,数据小心翼翼地核对,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反复斟酌。那是我硕士阶段的第一个独立研究,像自己怀胎十月、精心呵护的孩子,总觉得它应该是特别的,是有价值的。

    终于,在修改了不知道第几稿之后,我觉得它像个样子了。导师看了也点头,说:“有新意,可以试着投出去。”

    “投出去”三个字,像在我心里点亮了一簇小火苗。我开始战战兢兢地寻找合适的期刊。那些顶尖的、名字如雷贯耳的刊物,我自然不敢高攀。翻找了很久,终于锁定了一家听起来还算正规的“国际前沿”期刊。它的网站做得有模有样,有ISSN号,编委会名单上一长串中外教授的名字(当时根本没想到去核实),投稿系统也显得很“专业”。最重要的是,它的“审稿周期”标注着“高效、快速”,这对于一个渴望得到认可的研究生来说,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按照网站指引,我上传了论文,心里揣着那只惴惴不安的小鹿。等待的日子是煎熬的,每隔几小时就要刷新一次邮箱。

    大概过了不到三周,一天下午,我正趴在课桌上打盹,手机“叮”一声响了。是封新邮件,发件人正是那家期刊的编辑部。我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手都有些抖,点开邮件的手指都不太听使唤。

    邮件是英文的,我屏住呼吸,快速地浏览着那些官方而客套的语句。前面说了一堆关于选题、创新性方面的肯定,看得我心头一阵狂喜,感觉血液都往头上涌。然而,紧接着那个“However”,像一盆冰水,兜头浇了下来。

    邮件后面详细列举了几条“修改意见”,说实话,那些意见听起来很专业,但细琢磨又有点隔靴搔痒,似乎套用在任何一篇论文上都行。比如“建议深化理论框架”、“数据分析部分可进一步挖掘”等等。最关键的信息在邮件末尾:

    “鉴于您的论文已通过初步评审,具备发表潜力,需支付版面费人民币6800元,用于后续的专家复审、编辑加工及出版费用。费用收到后,我们将启动正式录用流程。”

    6800元!对我一个穷学生来说,这无异于一笔巨款。我一个月的生活费才一千多块。我犹豫了,跑去问导师。导师皱着眉说:“正规的学术期刊,尤其是收费的,一定要非常谨慎。这个刊我没听说过,你最好再核实一下。”

    可当时,我被那“已通过初步评审”和“具备发表潜力”冲昏了头脑。我心里想:导师是不是太谨慎了?人家网站那么正规,审稿意见也提了,收费也许就是现在很多开源期刊的通行做法呢?我拼命在网上搜索这家期刊的信息,看到的几乎都是正面的,什么“审核高效”、“服务好”,现在回想起来,那些很可能都是他们自己营造的假象,或者是“托儿”。

    那几天,我寝食难安。那封邮件就像个诱人的钩子,而我,就是那条渴望上钩的鱼。我脑子里反复上演着论文变成铅字,被收录在知网、万方,被同行引用,我的名字出现在作者栏里的场景。那种被认可的渴望,压倒了对风险的理性判断。

    最终,我说服了自己。我动用了平时省吃俭用存下的一点钱,又找家里要了一部分,谎称要买学习资料。转账的时候,我的手心全是汗,心里既有种“豁出去了”的悲壮,也有一种即将“梦想成真”的虚妄的喜悦。

    钱转过去后,我立刻收到了系统的自动回复,说费用已收到,论文进入“终审”阶段。之后,就是更漫长的等待。这一次,我不再频繁刷新邮箱了,因为我觉得事情已经“稳了”,心里那块大石头仿佛落了地。我甚至开始想象,收到正式录用通知时,要怎么跟导师和同学们报喜。

    一个月,两个月……期间我发过两封邮件询问进度,回复都很官方,说“正在处理中,请耐心等待”。直到第三个月,我几乎快要失去耐心时,终于等来了另一封邮件。

    这封邮件的措辞,比上一封冰冷了许多。它直接了当地说,我的论文在“最终评审中未能通过”,理由是“学术创新性不足,未能达到本刊的发表要求”。邮件末尾冷冰冰地附上了一句:“版面费不予退还,感谢您的关注。”

    那一刻,我整个人都懵了。坐在电脑前,反复把那短短几行字看了十几遍。一种巨大的荒谬感和被骗感,像潮水一样把我淹没。我付出了时间,付出了心血,最后还付出了对我来说至关重要的6800块钱,换来的,就是这样一句轻飘飘的、毫无具体理由的拒稿通知?

    我愤怒地回邮件,质问他们,既然终审不通过,为什么初审后要收钱?为什么审稿意见那么空泛?我要求他们给出详细的、具体的审稿意见,要求他们解释这不透明的流程。

    石沉大海。

    无论我发多少封邮件,都再也没有回音。打电话过去,永远是忙音或者无法接通。那个曾经看起来“专业”的网站,在我眼里瞬间变成了一个精心布置的陷阱。那一个个编委的名字,现在看来,都像是被盗用的、虚假的符号。

    我不仅损失了钱,更遭受了一次沉重的精神打击。那种感觉,不单单是钱财的损失,更像是一种信仰的崩塌。我那么认真地对待学术,相信努力和价值会被公正地看待,可现实却给了我一个如此讽刺的答案。我感觉自己像个傻子,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还满怀感激地把钱双手奉上。

    有将近半个月的时间,我情绪都非常低落。不敢跟导师说,怕他责备我当初不听劝告;不敢跟父母说,怕他们担心;甚至不敢跟同学说,觉得这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情。我把那篇论文锁进了电脑最深的文件夹里,再也不愿打开。它不再是我的“孩子”,它成了我一次愚蠢和屈辱的见证。

    后来,随着阅历增长,我才慢慢明白,我遇到的,就是一个典型的“掠夺性期刊”或“伪学术期刊”的骗局。它们利用的,正是像我这样年轻、缺乏经验、又极度渴望在学术圈获得一席之地的研究者的焦虑心理。它们搭建一个看似正规的平台,用快速、高效的承诺作为诱饵,用模棱两可的“积极评审意见”给你希望,最终目的,就是那笔高昂的、且绝不会退还的“版面费”。它们根本不在乎你的论文质量,它们的核心业务就是收费。发表与否,全看他们“薅羊毛”的节奏,或许偶尔发表几篇,也是为了维持骗局的可信度。

    这段经历,像一根扎在心里的刺。时间久了,不那么疼了,但每次触碰,都清晰地提醒着我:学术道路上,不仅有探索真理的艰辛,还有需要警惕的陷阱和深渊。它教会我,在面对诱惑和捷径时,要保持绝对的清醒和批判性思维,要相信师长和同行评议的价值,而不是那些看似美好却虚无的承诺。

    那6800元,就当是踏入真实学术世界前,一笔昂贵而刻骨铭心的“学费”吧。只是这堂课,教给我的不是知识,而是关于人性、贪婪和学术异化的残酷一面。我的那篇论文,至今还躺在我的硬盘里。有时我会想,它或许本没有那么糟,只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遇上了一个错误的“骗子”,连带我对它最初的那份热爱与珍视,也一同被无情地践踏和嘲弄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品易文章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