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易文章网品易文章网

加盟面包店面粉供应断货

    那天的太阳还没完全升起来,我就接到了李师傅的电话。电话那头,他声音发紧:“老板,高筋粉只剩最后三袋了。”

    我的脑袋嗡的一声,像被人敲了一记闷棍。冲到后厨,李师傅正站在空荡荡的货架前,那三袋印着“特制高筋粉”字样的袋子孤零零地靠墙立着,像最后三个士兵。平时这里堆着三十多袋面粉,是整个面包店的命脉。

    “不是上周才订的货吗?”我的声音有点抖。

    “供应商刚来电话,说他们的上游工厂停产了。”李师傅搓着沾满面粉的手,“整个城市都断货。”

    我愣在那里,看着那三袋面粉,突然想起七年前刚加盟这家品牌时的情景。那时我辞去工作,把所有积蓄投进来,就因为在总部的培训课上,老师傅说过一句话:“好面包从好面粉开始。”这些年来,我们每天早上四点开工,第一件事就是检查面粉——那种特制的高筋粉,吸水性强,蛋白质含量恰到好处,是我们招牌吐司能拉出完美丝絮的秘密。

    现在,这个秘密要断粮了。

    上午八点,第一批老顾客陆续来了。

    “王姐,今天的吐司还有吗?”退休教师张老师推门就问,她每天来买两条,一条自己吃,一条给孙子。

    我张了张嘴,话卡在喉咙里。最后只能说:“今天...吐司做得少,已经卖完了。”

    张老师愣了一下,笑着说:“那我明天早点来。”

    看着她转身离开,我心里堵得慌。七年了,她从我的第一家店跟到现在的第三家分店,从来没断过。

    更揪心的是十点钟来的那个小男孩。他妈妈住院,每天都会来买我们最软的那款牛奶餐包。“妈妈说,只有你们家的面包,她吃了不反胃。”孩子踮着脚把钱放在柜台上。

    我让店员把最后两个样品餐包包起来,没收钱。孩子开心地走了,我却不敢想明天怎么办。

    中午,我跑遍了全市所有的食品批发市场。平时堆满各种面粉的仓库,现在都空了。一个相熟的批发商老陈偷偷告诉我:“不只是我们,全省的加盟店都断货了。听说原料进口出了问题,至少要半个月才能恢复。”

    半个月?我的店连三天都撑不过去。

    回到店里,下午的阳光斜斜地照进来,李师傅和几个面包师坐在空操作台前发呆。平时这个时候,应该是第二波面包出炉的时间,满屋子都是麦香味。

    “老板,”最年轻的小刘突然开口,“要不我们用普通面粉试试?”

    李师傅立刻摇头:“不行,口感差太多。我们的招牌吐司对面粉要求最高,普通面粉做出来,就是普通面包了。”

    “那总不能什么都不做吧?”小刘有点急。

    我看着他们——李师傅跟我干了七年,小刘是店里自己培养的,从学徒到现在能独当一面。还有另外两个师傅,都是跟着店一起成长起来的。

    “试。”我说,“用普通面粉试,但我们要告诉顾客实话。”

    那个下午,我们像回到了刚开店的时候,一遍遍地试验。普通高筋粉、中筋粉,甚至尝试着添加不同的配料来调整口感。但每一次出炉,切开品尝后,大家都沉默地摇头。

    “不对,完全不对。”李师傅切开的第五个试验品,“组织太粗糙,没有那种拉丝的感觉。”

    晚上九点,我们收拾完厨房,我让大家先回去。独自坐在空荡荡的店里,看着展示柜里所剩无几的面包,心里一阵发酸。这些年来,这家店不只是生意,它承载了太多——老顾客的信任,员工们的生计,还有我全部的心血。

    手机响了,是另一家加盟店的老板老周。

    “你那边怎么样?”他问。

    “快撑不住了。”我说。

    他在电话那头叹气:“我试了三家不同的面粉,顾客都说不是那个味道。今天已经有老顾客投诉了。”

    挂掉电话,我翻看手机里的照片,有一张是开店第三年拍的,那天我们创下了单日销售记录,大家浑身面粉,笑得像个孩子。还有一张是去年中秋节前,通宵赶制月饼,累得直接躺在面粉袋上睡着了。

    这些画面在脑海里转着,我突然想起培训时老师傅说的另一句话:“真正的好面包,功夫在面粉外。”

    第二天一早,我在店门口贴了告示,如实说明了面粉断供的情况,并承诺所有会员卡可以全额退款。然后,我们开始用能找到的最好面粉制作面包,虽然口感不同,但保证新鲜、健康。

    让我意外的是,大多数顾客都表示理解。

    张老师甚至说:“没关系,你们做什么我都买。吃了七年,习惯这个味道了。”

    更让我感动的是,很多顾客开始给我们出主意——哪家小面粉厂可能还有库存,或者可以尝试哪些替代配方。甚至有人把家里自己做面包用的进口面粉拿过来:“先应应急。”

    第三天下午,事情出现了转机。小刘兴奋地跑进来:“老板,找到了一家本地小厂,他们有一种高筋粉,虽然和我们用的不一样,但品质很好!”

    我们立刻去看了样品,带回店里测试。效果比之前试过的所有替代品都好,虽然和原来的招牌吐司还有差距,但已经是很出色的面包了。

    那天晚上,我们连夜调整了配方,重新设计了几个产品。李师傅凭着三十年的经验,摸索出了新面粉的最佳搅拌时间和发酵温度。

    凌晨三点,新配方的第一批面包出炉。切开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围了过来——组织细腻,香气扑鼻,虽然和原来的不太一样,但绝对是好面包。

    “我们给它起个新名字吧。”小刘提议。

    最后,我们叫它“守望吐司”。

    断货的第十八天,总部通知原料恢复供应。但让我们意外的是,很多顾客反而更喜欢我们的“守望吐司”,要求我们保留这个新品。

    现在,我们依然用着那家小厂的面粉做部分产品,和原来的招牌系列一起卖。这次断货危机,像一次淬火,让我们的店在考验中变得更坚韧。

    昨天打烊前,张老师来买面包,她说:“你知道吗?我更喜欢现在的‘守望吐司’,因为它不只是一个面包,更像你们店的故事。”

    我看着她,突然明白了——这些年来,我们以为自己在卖面包,其实是在用面粉、水和时间,编织着人与人之间的联结。而真正的配方,从来都不只在面粉袋上,更在每一天的坚守里,在每一次危机后重新站起来的勇气里。

    就像面包在烤箱中经历高温才能成熟,一个店,也要经历这样的考验,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味道。那不只是面粉的味道,是坚持的味道,是信任的味道,是所有平凡日子里,用心做好每一个面包的温度。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品易文章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