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晚回家,我对着浴室镜子继续练习。抬手,抬脚,又是同手同脚。镜子里那个笨拙的身影让我想起小学体育课被全班嘲笑的场景。但这次不同,二十五岁的我决定跟自己较这个劲。
从那天起,我家客厅成了第二舞蹈室。
最初的两个月是最难熬的。每天下班后七点到九点,雷打不动的两小时。我把舞蹈视频放慢到0.5倍速,一帧一帧地模仿。为了治顺拐这个“顽疾”,我发明了各种土办法——在左右手腕分别系上红蓝橡皮筋,对着镜子喊“红手配黄脚”(在对应脚踝也做了颜色标记);把复杂动作拆解成广播体操,每个八拍都要定格检查。
记得有个周六下午,我练那个总是顺拐的旋转步伐,转到第三十七遍时突然找到感觉了。那一刻,身体像突然听懂音乐的韵律,手脚终于各就各位。我激动得在空荡荡的客厅里大叫,把邻居家的猫吓得从窗台跳走。
到第三个月,肌肉开始产生记忆。以前要默念“左右左右”才能做对的基本步,现在听到音乐就能自然跟上。但新的问题来了——动作虽然不顺拐了,却僵硬得像机器人。舞蹈老师说过一句话让我记到现在:“街舞不是做广播体操,你要让音乐长在身体里。”
于是接下来的练习,我刻意闭上眼睛,让身体自己去感受鼓点。有次在练习时太过投入,手甩到墙上,小拇指肿了三天。贴创可贴的时候我想,这大概就是长在身体里的代价吧。
第四个月有个转折点。舞蹈室来了个新人,和我当初一样顺拐得厉害。大家休息时,我自然地走过去帮他分解动作。教他的过程中,我突然意识到那些曾经需要死记硬背的要领,现在已经成了身体的本能。那个瞬间,我回头看了看镜子里的自己——不知不觉中,那个同手同脚的影子早已消失不见。
最后两个月,我开始挑战完整的编舞。每天两小时被拆分成三块:半小时基本功,半小时分段练习,一小时连贯表演。最难的是那个带wave的组合动作,要求身体像波浪一样从头顶传到脚尖。我每天对着落地窗的倒影练习,从最初的僵硬如木棍,到后来终于能看见流畅的曲线在身体上流动。
表演前一周,我在家进行了第一次完整彩排。按下音乐播放键,三分半钟的舞曲结束时,我发现自己站在客厅中央微微喘息,整套动作如流水般自然。那一刻,鼻子突然有点酸——原来坚持真的可以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上台那天,站在侧幕条等待时,我能听见自己咚咚的心跳。但当熟悉的音乐响起,聚光灯打在脸上,这半年来每天两小时的肌肉记忆自然而然地苏醒了。没有思考左右脚,没有默数拍子,只是让身体随着音乐自由舞动。结束时观众的掌声像潮水般涌来,我在刺眼的灯光中微微鞠躬,突然想起半年前那个在舞蹈室里同手同脚的自己。
这180天,每天120分钟,总共21600分钟的训练,改变的不仅是我的舞步。更重要的是,当我终于能够自如地控制身体时,我才明白——所谓成长,不过是把一个个“不可能”慢慢练成“本能”的过程。顺拐也好,生活中的其他困难也罢,它们最怕的,就是你愿意每天花两小时,和它死磕到底。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品易文章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
品易文章网
热门排行
阅读 (107)
1恋爱时的细心照顾,婚后的粗心忽略阅读 (98)
2在跨境电商做选品: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93)
3市场调研助理: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90)
4他种的绿萝,我剪了枝阅读 (90)
5扫码领洗发水,收到后是小瓶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