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陈来的第一天,腼腆地站在我工位旁,喊我“老师”。我老脸一红,赶紧摆手:“别别别,就叫哥吧。”给他讲第一个需求时,我噼里啪啦说了一通专业术语,说完问他:“明白了吗?”他眼神迷茫,但还是点了点头。结果第二天,他卡在了一个我以为是常识的问题上——连环境都配错了。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以为的“教”,其实只是在复述我自己知道的东西。就像你会走路,却要教一个从没走过路的人怎么迈腿,这太难了。你得先忘记自己会走路这件事。
从那天起,我换了个方法。每次讲新东西前,我都先问自己:如果我是完全不懂的人,最想先知道什么?我给小陈讲代码,不再从技术架构开始,而是从“这个功能用户点了按钮之后会发生什么”讲起。就像讲故事一样,有开头、有发展、有结局。我把自己刚入行时踩过的坑、犯过的傻都讲给他听——那个让我加班到凌晨两点的愚蠢bug,那次因为没沟通清楚导致全组返工的惨痛经历。
说来奇怪,当我开始这样教的时候,有些在我脑子里模糊了多年的概念,突然变得清晰起来。比如那个我一直半懂不懂的“回调函数”,为了给他讲明白,我画了好多张示意图,用最生活化的例子打比方——就像你去饭店吃饭,点完菜不用站在柜台前干等,留下电话号码,菜好了厨师会叫你。讲着讲着,我自己猛地一震:原来这个概念这么简单,我以前怎么就把它想复杂了呢?
有个周五晚上,我们遇到个紧急bug,整个系统卡死了。要在以前,我肯定自己埋头苦干。但那天,我把小陈叫到身边:“来,咱们一起看看这个问题。”我从第一个怀疑点开始,一步一步演示怎么排查——看日志、分析数据、定位代码。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平时的排查其实有很多想当然的步骤,为了给他讲清楚,我不得不把每个判断的依据都明确说出来。
就在这个过程中,我忽然发现有个排查步骤其实是多余的,完全可以优化。这个发现让我兴奋不已——教别人,逼着我重新审视那些已经变成肌肉记忆的操作,反而找到了更优解。
最让我触动的是两个月后的一天。那天我遇到个棘手的问题,正抓耳挠腮时,小陈凑过来看了看,怯生生地说:“哥,这个地方是不是可以用我们上周学的那个方法试试?”我愣了一下,按照他的思路一想,还真行!那一刻,我心里涌起一种奇妙的感受——就像看着自己精心培育的种子,终于破土而出,还开出了一朵意想不到的花。
那天晚上我加班,小陈本来可以准时下班,却留下来陪我。他说:“哥,我再跟你学学这个问题怎么解决。”我们并肩作战到深夜,问题解决的那一刻,他比我还兴奋。我突然想起自己刚入职时,也是这样跟在师傅身边,也是这样渴望学到新东西。时光仿佛完成了一个轮回。
现在小陈已经能独当一面了,但我们还经常一起讨论问题。有时候是他请教我,有时候是我征求他的意见——年轻人总能带来不一样的视角。领导夸我带人有方,我说其实是我收获更多。这真不是客套话。
通过教小陈,那些年我零散学到的知识,第一次被系统地串联起来。就像把一堆散落的珍珠重新穿成了项链,每颗珠子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为了教会他,我不得不深入思考每个知识点背后的“为什么”,而不仅仅是“怎么做”。很多以前模棱两可的概念,在反复讲解中变得透彻;很多已经生疏的技能,在演示中重新熟练。
更重要的是,在教他的过程中,我仿佛看见了曾经的自己——那个懵懂、慌张却充满热情的新人。这让我对工作有了新的理解:知识从来不是私有财产,它只有在传递中才会增值。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但你有一个知识,我有一个知识,交换后我们每人都有了两个知识,甚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可能碰撞出第三个、第四个新知识。
现在我依然经常“教别人”,不只是带新人,也包括和同事分享经验。每次准备要分享的内容时,都像是给自己的一次复习和提升。那些你以为掌握的东西,只有在试图让别人也理解的时候,才会真正变成你自己的。
回头想想,真的要感谢领导当初的安排,感谢小陈的出现。他们让我明白:最好的学习,就是去教会别人。在这条教与学的路上,没有谁是真正的老师,也没有谁是永远的学生。我们都在彼此的生命里留下了知识的印记,然后带着这些光,继续向前走。
如果你也在带新人,不妨把这件事当作自己成长的机会。那个看似需要你帮助的年轻人,也许正是来帮你把知识擦亮、让你走得更远的人。这个过程会有烦恼,会有无奈,但当你看到那些知识点在另一个人心里生根发芽,当你发现自己也在其中获得了新的领悟,你会明白——所有的付出,最终都变成了照亮自己的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品易文章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
品易文章网
热门排行
阅读 (107)
1恋爱时的细心照顾,婚后的粗心忽略阅读 (98)
2在跨境电商做选品: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93)
3市场调研助理: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90)
4他种的绿萝,我剪了枝阅读 (90)
5扫码领洗发水,收到后是小瓶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