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晚上,我正躺在床上刷手机,突然看到推送里有个手机壳的广告。图片上那个手机壳简直长在了我的审美上——奶白色的磨砂质感,角落里有手绘的小雏菊,边缘还镶着一圈细细的金边。商品详情里写着“进口肤感材质”“防摔防刮”“还原裸机手感”,每个词都戳中我心坎。价格也合适,二十八块九,还买一送一。我几乎没怎么犹豫就下了单,甚至已经开始想象手机穿上新衣服的样子。
等待快递的那三天里,我时不时就打开购物APP看看物流信息。室友笑我:“不就是一个手机壳嘛,至于这么期待吗?”我理直气壮地说:“这可是每天都要握在手里的东西,当然要挑个喜欢的。”
收到快递时是个中午,我迫不及待地在宿舍楼下就拆开了包装。可当我把手机壳从塑料袋里拿出来时,心一下子凉了半截——说好的奶白色变成了刺眼的亮白色,像医院墙壁的那种白;摸上去硬邦邦的,完全没有所谓的“肤感”;最让我失望的是那朵小雏菊,图片上明明是精致的手绘风格,实物却粗糙得像是随便印上去的,金色的边线还有些掉漆。
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我把手机塞了进去。结果更让人崩溃——尺寸明显不对,摄像头开口歪了半毫米,音量键那边特别紧,按下去费劲得很。我试着拔下来,结果因为太紧,指甲在壳子上划出了一道痕。
当时我心里那个气啊,立刻找客服理论。客服倒是回得挺快,但来来去去就是那几句:“亲,批次不同可能有细微差别哦”“亲,拍摄灯光可能导致色差”“亲,可以给您三元补偿”。我气得直接要求退货,对方却说特价商品不支持退货,只能再给我发一个——也就是说,我还要再收到一个这样的劣质品。
那天下午的课我都没听进去,满脑子都是这个破手机壳。二十八块九是不多,也就是两杯奶茶的钱,可这种被欺骗的感觉太难受了。我翻看着商品页面底下那些好评,“质量超好”“和图片一模一样”,现在想想,估计都是刷出来的。
晚上回到宿舍,我把这事跟室友们说了。没想到一下子炸开了锅。
“你这算好的了,”下铺的小雯说,“我上次买那个号称‘防摔神器’的,结果手机不小心掉地上,壳没事,屏幕碎了。”
对床的琳琳更绝:“我还买过会变色的手机壳,说是会根据温度变色,结果晒了一天太阳,颜色是变了,再也变不回去了,现在像个调色盘。”
我们宿舍六个人,竟然每个人都有过买劣质手机壳的经历。大家越说越激动,最后干脆开起了“吐槽大会”。阿珍说她买的透明壳不到一周就发黄;小雨买的卡通壳掉色,把手机边框都染了;最惨的是室长,她花大价钱买的原创设计款,结果在图书馆看到隔壁桌的女生用着同款——原来是盗版。
那天晚上,我们聊到很晚。我突然明白,原来不止我一个人在为这种小事烦恼。我们这些大学生,没什么钱,总想在有限的预算里给自己找点小确幸。买个好看的手机壳,换个心情,就像给平凡的生活加一点点糖。可偏偏连这么简单的愿望,都常常被这些无良商家利用。
后来我没要那三元补偿,也没让客服再寄一个。我把那个劣质手机壳扔进了抽屉最深处,但没扔进垃圾桶——我要留着它提醒自己。倒不是心疼那二十八块九,而是觉得,每次看到它,就能想起这次教训。
现在我用的是之前在实体店买的手机壳,普普通通,没什么特别,但至少它不会欺骗我。有时候路过手机配件店,我还会进去看看,摸一摸那些壳子的质感,感受一下它们真实的重量和手感。
这件事过去一个多月了,但我还是会时不时想起。它让我明白,在这个什么都靠P图、靠刷好评的时代,真实变得越来越珍贵。我们这些普通消费者,就像在迷雾里挑东西,永远不知道买到手的会和图片差多少。
前几天,我看到隔壁班一个同学用着和我当初想买的那款一模一样的手机壳,奶白色,小雏菊,金边。我忍不住问她是在哪买的,她笑着说:“就网上啊,才二十多块钱,好看吧?”
我点点头,没有告诉她我那段经历。有些跟头,总要自己摔过才知道疼。不过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会在某个街角的小店里,遇到一个真正适合我的手机壳——不用太完美,只要它表里如一,就足够了。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品易文章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
品易文章网
热门排行
阅读 (107)
1恋爱时的细心照顾,婚后的粗心忽略阅读 (98)
2在跨境电商做选品: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93)
3市场调研助理: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90)
4他种的绿萝,我剪了枝阅读 (90)
5扫码领洗发水,收到后是小瓶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