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易文章网品易文章网

买热门书籍缺页

    这事儿过去好几年了,现在想起来,心里头还是有种说不清的滋味。

    那是2018年的冬天,我刚参加工作没多久,拿着第一个月的工资,兴冲冲地跑到书店。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我惦记这本书很久了。封面是那种深蓝色的,上面有个抽象的人影。我几乎是抱着它回家的,像得了什么宝贝。

    头两天读得特别顺,划线、折页,在空白处写写画画。到了第三天晚上,我正看到《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那篇——你知道的,就是王小波讲他插队时遇到的那只猪,不肯被圈养,总要跳到房顶上学汽笛叫。那段文字太精彩了,我一边看一边笑,翻过一页,准备继续往下读。

    然后我就愣住了。

    第58页后面,直接跳到了第91页。中间整整三十多页,不见了。

    我第一反应是看错了,来回翻了好几遍。58,91;58,91。像楼梯突然断了一截,我正兴致勃勃地往上走,一脚踩空了。

    那种感觉特别奇怪。不是愤怒,更像是失落。就像你正跟一个特别投缘的朋友聊天,聊到最尽兴的时候,对方突然站起来走了,连个招呼都不打。

    我把书举起来,对着灯光看装订处。确实,书脊那里粘得死死的,中间那部分就像从来不存在一样。又检查了版权页和ISBN,是正版书没错。这就更让人郁闷了——要是盗版的,我还能骂骂咧咧地认栽。

    第二天请了假,专门去书店换书。店员很客气,检查了缺页情况,麻利地给我换了本新的。我站在柜台前,当场拆开塑封,一页一页地翻。58,59,60... 一直到89,90,91。齐了。店员笑着说:“这下放心了吧?”

    其实并没有。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那个缺口。就像一件心爱的衣服破了个洞,就算补上了,你也知道那里曾经破过。

    更奇怪的是,有了完整的新书,我反而读不下去了。总是翻到第58页就停住,想象着那个缺失的版本里,本该有什么内容。其实我知道缺了哪些文章——后来查了目录,《思维的乐趣》《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 可这种“知道”和真正读过是不一样的。就像别人告诉你一道菜是什么味道,跟你亲自尝过是两回事。

    那本缺页的书,书店说要退回出版社。我犹豫了一下,说:“能留给我吗?”店员很诧异,但还是答应了。

    于是我的书架上就有了两本《沉默的大多数》:一本完整的,在书架上整整齐齐地站着;一本缺页的,用牛皮纸仔细包了书皮,放在抽屉里。

    朋友说我神经病,缺页的书还当个宝。我说你不懂,这就像... 就像生活本身。我们谁的人生是完整无缺的呢?不都是这里缺一块,那里少一角的?重要的是,我们依然在阅读,在继续。

    后来我养成了个习惯,遇到什么坎儿的时候,就把那本缺页的书拿出来,翻到断裂的地方。看着58页和91页那么生硬地接在一起,反而有种莫名的安慰。它提醒我,残缺本身也是真实的一部分。

    有一次,一个同样喜欢王小波的朋友来家里做客。我鬼使神差地拿出那本缺页的书给他看。他翻到断裂处,愣了半天,然后说:“这有点像王小波会喜欢的设计。”

    我们俩都笑了。是啊,那个一生都在嘲讽完美、解构权威的人,如果知道自己的书以这样一种不完美的方式存在,说不定会觉得挺有意思。

    现在偶尔在书店看到新版的《沉默的大多数》,装帧更精美了,纸张也更好了。但我总会想起2018年冬天那本深蓝色的、缺了三十多页的书。它教会我的,可能比一本完整的书还要多。

    它让我明白,阅读的体验从来不只是文字本身,还包括所有的意外和缺憾。就像人生,重要的不是你拥有了什么,而是你如何与那些无法拥有的部分和解。

    那本缺页的书至今还躺在我的抽屉里。有时我会想,如果有一天,有人需要它,我会把这个故事讲给他听。然后说:你看,就连一本缺了三十多页的书,也值得好好保存。那么你呢?你生命里那些缺失的部分,那些跳过的页码,那些突然中断的对话——它们也在构成你独特的故事。

    这大概就是我最想说的:接受残缺,然后继续阅读。无论是书,还是生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品易文章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